🧭 Keily Blair 的“去单一化”战术:OnlyFans 不只是一门成人生意
说白了,很多人搜“OnlyFans CEO”就想搞明白三件事:这家公司到底赚不赚钱?创作者还能不能稳稳挣?未来会不会更“主流”一点、好跟品牌合作?这些问题的核心,其实都指向现任 CEO Keily Blair 的打法。
Blair 是隐私律师出身,2021 年加入团队后一路掌舵。她没有否认平台的“现金牛”属性,但一直在做“去单一化”的内容扩张:体育、健身、音乐、生活方式……让 OnlyFans 从“单点标签”变“多竖井平台”。这波操作的目的很直接:降低声誉风险、扩大可被收购的想象空间,同时给创作者与品牌一个更舒适的商业合作场域。平台去年用户花费达 72 亿美元,平台抽成 20%,多数收入仍归创作者;公司利润 6.84 亿美元,且在英国缴纳了 1.67 亿英镑公司税——现金流与合规形象两头都不差。
更关键的是,Blair 对外释放了“我们不是只有成人”的强信号:OnlyFans 与 DAZN 的拳击合作宣布续约,体育化内容继续加码(见 Advanced Television 报道:Advanced Television, 2025-11-04)。你会看到更多运动员、厨师、音乐人入驻,像冲浪好手 Moana Jones Wong 加入,也体现出“体育+生活方式”的可塑性(见 Yahoo 报道:Yahoo, 2025-11-04)。
对于创作者和品牌,这不是“换赛道”,更像“加图层”。平台既保持成人订阅的现金引擎,又扩出更主流、更容易拿到品牌预算的内容带。坦白讲,这是 2025 年创作者经济里最现实、也最能提升估值的组合拳之一。更别忘了,官方口径自 2016 年以来已向创作者支付 250 亿美元,这个“分账红利池”是真金白银(见 ZeroHedge:ZeroHedge, 2025-10-21)。
📊 OnlyFans 商业快照:抽成、利润与创作者红利
| 🧩 指标 | 💰 数值 | 📈 说明 |
|---|---|---|
| 平台抽成 | 20% | 创作者保留 80%;平台依靠订阅、私信付费等抽取分成 |
| 年度用户花费 | 7.200.000.000 美元 | 去年创纪录的消费规模,验证订阅模型的抗周期性 |
| 年度利润 | 684.000.000 美元 | 高利润率,受益于轻人力与强现金流 |
| 公司税(英国) | 167.000.000 英镑 | 合规纳税塑造主流商业形象,利于品牌合作 |
| 累计付给创作者 | 25.000.000.000 美元 | 平均每年几十亿美元红利池,强化创作者粘性 |
| 员工规模 | 46 | 极轻组织带来高效运营与边际利润优势 |
| 新竖井拓展 | 体育/健身/音乐/生活方式 | 多元化与品牌安全的平衡点,DAZN 续约是关键抓手 |
这张表有三层意思。第一,OnlyFans 的“20%抽成 + 订阅/私信付费”模式在去年被再次证明:7.2B 美元用户花费、6.84 亿利润,说明平台在经济波动中依然稳。第二,“合规纳税 + 轻组织”的组合,既保障现金流,也提升了平台的主流商业叙事。第三,累计 250 亿美元给创作者,是平台最强的护城河:只要创作者拿到钱,平台就能稳住供给侧。
对创作者,这意味着“赚得到”和“拿得稳”;对品牌,这意味着“可合作”和“可规模化”。而“体育/健身/音乐/生活方式”的拓展,则给了品牌一个更安全的入口,把高意愿付费的私域用户,与更主流的内容包装连接起来。
😎 MaTitie’s Pick: Top10Fans
嘿,先打断一下——
如果你是 OnlyFans 创作者,想快速吸粉全球粉丝,别错过这个👇
✅ 为什么选 Top10Fans?
| 🚀 Fast | 🌐 Global | 🆓 Free |
1️⃣ 专为已验证的 OnlyFans 创作者打造
2️⃣ 覆盖 30+ 语言、50+ 国家、100+ 粉站矩阵
3️⃣ Hugo 静态页 + 全球 CDN,超快收录与曝光
4️⃣ 直接把真实的国际粉丝导向你的 OnlyFans 主页
5️⃣ 有机会被榜单推荐、被品牌方发现与投放
👉 立刻加入 Top10Fans —— 免费又省心。
没有虚假流量,只有真粉与真转化。
🧠 Blair 的三板斧:体育化、公关位移、创作者粘性
体育化:与 DAZN 的拳击合作续约,是“去单一化”的里程碑。体育内容自带赞助生态和赛事节奏,既提升平台形象,也给创作者提供更“安全”的内容场景。想象一下:拳击/格斗运动员的训练直播、赛后互动 Q&A、周边售卖,乃至跨界健身教练的订阅课程,商业开发空间远比单一内容更大(参考 Advanced Television, 2025-11-04 与 Broadcast, 2025-11-04)。
公关位移:当 Moana Jones Wong 这样的冲浪运动员入驻,平台的“叙事重心”就被往生活方式/运动健康侧轻轻推了一把,这对想做联名、试水 KOL 营销的品牌特别友好(见 Yahoo, 2025-11-04)。品牌可以通过“赛事节点 + 订阅私域”的双变量做策略 A/B 测。
创作者粘性:平台继续强调 20% 抽成与现金转化效率。去年 72 亿美元的用户支出,叠加多年 250 亿美元的累计分账,能够吸引更多“跨圈”创作者(厨师、健身教练、音乐人)把 OnlyFans当成“付费社群 + 私教/课程 + VIP 互动”的一体化场。很多妈妈创作者也在公开场合分享 OnlyFans 给了更灵活的时间安排与可观收入,这种“工作—生活平衡”的案例,会进一步弱化大众对平台的单一认知(延伸可见 Us Weekly 对 Emily Mai 的报道,见“延伸阅读”)。
换句话说,Blair 的路线是在“现金流”与“主流化”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:不丢掉会下金蛋的鹅,同时开辟能拿到品牌预算的生态区。你可能会看到更多“教练式”与“课程式”的订阅内容、更丰富的直播互动、以及更成熟的合规审核与品牌合作模板。
从趋势判断:
- 体育与健身将成为 2025–2026 年的增长抓手;
- 音乐与厨艺类目是品牌切入的“低争议入口”;
- 创作者机构化(脚本、运营、客诉合规)的重要性会继续上升;
- 年度大促、赛事档期、季节主题(暑期身材管理、年末健康挑战)将是“订阅 + 私域电商”的关键窗口;
- 伴随多地区对成人平台的年龄验证趋严,平台合规与地缘分发将成为增长的天花板与护城河并存的双刃剑(行业面向,不展开评论)。
🙋 常见问题(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)
❓ Keily Blair 的背景对平台有何影响?
💬 她的隐私与合规背景,决定了平台会更注重声誉管理与可被收购的“画像”。这就是为什么体育化、生活方式内容被持续加码。
🛠️ OnlyFans 的 20% 抽成有什么“隐藏条款”吗?
💬 通用理解就是平台抽 20%,创作者保留 80%,订阅费、付费消息、打赏等都走这个逻辑。具体到退款、支付通道费会有细则,建议创作者查看后台合约与国家/支付通道差异。
🧠 品牌如何在 OnlyFans 做“不翻车”的合作?
💬 优先选体育/健身/音乐/厨艺等内容竖井;选择机构化创作者;把“订阅内容 + 会员权益 + 私域电商”打包设计;并配套清晰的年龄门槛声明、素材分发白名单与公关 Q&A。
🧩 最后想说…
OnlyFans 在 Keily Blair 时代,最强的不是“变了”,而是“多了一层”。现金流稳定、创作者拿到钱、品牌有入口、体育化叙事加持——这几件事同时发生,平台的估值想象力自然就上去了。对创作者:抓住“细分竖井 + 会员权益设计”;对品牌:抓住“体育节点 + 订阅私域”的高转化红利。
📚 延伸阅读
这里还有 3 篇相关报道,供你继续挖掘👇
🔸 DAZN & OnlyFans renew boxing partnership
🗞️ 来源:Broadcast – 📅 2025-11-04
🔗 阅读原文
🔸 How Emily Mai Thinks OnlyFans ‘Definitely’ Makes Her a ‘Better Mom’ to Her 2 Kids (Exclusive)
🗞️ 来源:Us Weekly – 📅 2025-11-03
🔗 阅读原文
🔸 Sacked Hollyoaks star Sarah Jayne Dunn enjoys a bumper payday…
🗞️ 来源:Daily Mail – 📅 2025-11-03
🔗 阅读原文
😅 小小安利(别介意哈)
如果你在 OnlyFans、Fansly 等平台创作,别让好内容埋没了。
🔥 上 Top10Fans,一个专为创作者曝光打造的全球榜单平台。
✅ 支持地区与品类排名
✅ 被 100+ 国家粉丝信任
🎁 限时福利:现在加入,送“首页免费推荐位”1 个月!
📌 免责声明
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与有限新闻来源整理,并辅以少量 AI 协助,仅供交流分享,不构成商业或法律建议。若有疏漏欢迎留言指正,我会尽快更新修订。
